如果把設計定義為“創造人類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話,“服務性設計”就是設計的最高層次。它是人類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的必然境界,不僅解決當前的人類生存問題,還要思考人類下一代以及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可能,“提倡個人使用,而不提倡私人占有”。當前設計普遍存在著追隨奢華的消費文化和沉溺于“形式供應商”,甘做“時尚”的尾巴,而出現“藝術對設計的殖民”的異化現象。設計與科學遠離,與技術工程、材料結構越走越遠,使得“設計”被“藝術化、空洞化、形式化”。
好的設計師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對設計要有正面立場和原則。筆者以為,設計本身就是一項關注社會的行為,要具有為他人、為大多數人服務的責任,并要利用優秀卓越的意識和技能對社會和大眾生活作出積極正面的改變,如此才可稱得上是好的設計。設計應理解人類基本生活的概念——“棲息”,要對現實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判斷,要有清醒的頭腦,尤其在經濟全球化和技術發達進步的今天,設計師需要對一些生存現象和生活態度抱有觀察、思考乃至批判的態度。
工業設計具有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人才和知識密集等特征,是產業價值鏈中最具增值潛力的環節之一,是展現一個國家現代文明程度、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后引入我國以來,工業設計還僅是作為一種新“行業”形態存在,仍在中國的工業或經濟的“體外”循環,尚未在經濟領域建構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加工型”的工業體系還未將工業設計融入到經濟運營“從頭至尾”的系統結構內。雖然我國的工業設計近幾年有較大發展,但與發達國家比較,整體水平仍然相對落后,尚處于起步階段。
在政府層面,“政出多門”,缺乏有效的協調與共享機制,資源不能合理利用,一些舉措具有盲目性,不利于“設計產業”的健康發展。工業設計的主戰場——“制造型企業”對工業設計的作用和價值存在認識誤區,或重技術輕設計,或僅在外觀美化上創新,沒有意識到工業設計是技術創新的載體,也沒意識到工業設計對企業品牌塑造和價值提升的重要性。事實上,“設計拉動型制造業”在技術拉動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工業設計提升價值,提供的是可用、易用、滿足消費者生理、心理需求,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消費觀”的商品。美國的蘋果、耐克,日本SONY、三菱,韓國的三星、LG,荷蘭的飛利浦,瑞典宜家、德國西門子等都是設計拉動型制造企業的典型代表,而“技術拉動型制造業”和“加工拉動型制造業”的最終發展方向都是“設計拉動型制造業”。
我國人口眾多,制造業仍長期是我國經濟的主體,只能在“世界工廠”的基礎之上自主創新。無論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還是產業的工業設計推動工作,其核心點和目標都應當是新型工業化的制造企業。但是目前我國的設計創新機制還無法融入企業和國家的創新體系、也無法被大多研究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重視,乃至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其癥結所在。其實,“設計創新”恰恰是連接“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的紐帶。無論在企業層面還是在產業或國家層面,“設計創新機制”的嵌入都是當下中國經濟建設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