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和公安部聯手發布了《關于堅決制止異地遷建傳統建筑和依法打擊盜賣構件行為的緊急通知》,這一被業內人士稱為“填補空白”的文件,向近年來屢見不鮮的傳統古建筑被偷盜、拆解販賣等行為發出“追緝令”。
傳統建筑構件頻繁被盜
徽派建筑是我國明清時期建筑藝術的高峰,多年吸引眾多建筑商、民間收藏者。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大到整幢搬遷,小到構件收藏,徽派古民居頻遭異地收購的勢頭一直不減。
在黃山市徽派建筑較為集中的瞻淇村,60歲的村民吳月仙住在“九世同堂”民居中。該民居是1901年修建,占地近千平方米,屬于瞻淇村古民居,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門樓上“九世同堂”主題的鏤空磚雕十分精美。
在這里居住了30多年的吳月仙說:“剛來的時候木雕很多,現在很多東西都被偷走了,所以養了只大狗來防小偷。”瞻淇村另一戶居民余玉英告訴記者,去年的一天,她上山去采菊花,回來時發現家里的兩扇木門已經被卸下來了,差點被偷走。
在傳統建筑遺存較為豐富的山西,大到整棟老宅子,小到構件,也都被文物商販覬覦。
山西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六臺村清代戲臺,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登記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2011年6月,該村卻將戲臺拆除后以11.6萬元賣到了廣東番禺。記者近日在六臺村看到,戲臺原址空空蕩蕩,地面變成了水泥地。附近有一座新蓋的簡陋戲臺,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
在古城山西平遙,由于積淀了大量傳統建筑資源,甚至形成了一個大型文物市場。記者在平遙縣安固村看到,街道兩旁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開的一個個“古典家具行”,并醒目標注“古玩、石雕”等。經營這些店鋪的商人說,如果要老宅子可以幫忙聯系。
古建筑異地搬遷情況嚴重
針對破壞傳統建筑行為,住建部等三部門向全國各地主管部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抓緊開展傳統建筑調查建檔和掛牌保護工作,強調認定的傳統建筑應實施原址保護,不得實施異地遷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拆除認定傳統建筑,否則將撤銷傳統建筑所在村落的“中國傳統村落”等稱號,并通報批評相關部門。
同時,三部門強調要加強傳統建筑交易管理,國有的認定傳統建筑所有權不得買賣,非國有的認定傳統建筑所有權可以交易,但不得進行搬遷。
業內人士指出,大量發生在安徽、山西等地的傳統建筑遷建和構件盜賣行為表明,在高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全社會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嚴重不足,監管上也存在很大漏洞。
記者近日曾接到線索,冒雨追蹤到位于山西晉中市太谷縣金谷文化公司位于當地范村鎮原鐵鍬廠的一處倉庫。雖然公司大門緊閉,但從旁邊一座院子里望去,能看見公司倉庫中搭建了一座巨大的棚子,里面囤放著一棟體量較大的江西老宅子,木刻雕花十分精致,南方建筑韻味濃郁。
“三部門通知的出臺非常及時。”古建愛好者唐大華說,通知一方面填補了傳統建筑盜賣、遷建無人監管的空白地帶,另一方面要求各地為傳統建筑建立資料庫,這樣易丟失的構件有了照片等資料對照,一旦通過網絡和媒體公布出去,偷盜者就不敢拿出來賣了,起到打擊盜賊生存空間的作用。不久前,山西壺關縣一個村子丟失了石獅子就是通過這個方式找回來的。
對古建筑摸底建檔難度大
業內專家認為,三部門出臺的緊急通知,對于制止異地遷建和打擊盜賣構件等破壞傳統建筑的行為,為在城鎮化過程中“留住鄉愁”很有必要,但要真正落到實處仍面臨不少挑戰。
安徽省徽學會理事陳安生認為,通知要求認定的傳統建筑不得進行搬遷非常有必要。陳安生表示,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作為中國特定歷史、地理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地域建筑,如果離開這個特殊地域環境,即使每一塊磚每一根梁都保留了下來,也是對其歷史文化價值的一種破壞。
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李先逵表示,一直以來,除了少部分納入文物保護范圍的古建筑按照文物法進行了掛牌保護之外,還有大量歷史建筑沒有得到相應保護,此次提出要對傳統建筑進行全面的摸底、建檔和掛牌保護很有針對性。但由于傳統建筑量大面廣,加上認定標準還未出臺,要在明年6月30日以前完成全國的普查摸底難度不小。
不過,部分業內專家認為,要完全做到原址保護其難度不小。專家表示,私人擁有的傳統建筑大多為農民所有,要農民出錢對其進行維護可能性很小,而產權流轉過后又不允許搬走,那么外來社會資金來保護傳統建筑的興趣肯定會大打折扣。因此國家如何引導社會資金愿意參與傳統建筑原址保護還需各種政策支持。
不少專家認為,目前通知還不具備法律效應,下一步應進一步推進傳統建筑保護的立法工作,用法律將我國寶貴的歷史傳統建筑保護起來。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