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仍是人類安排的世界。人類的優點和缺點都在于改造這個世界,既然我們注定要改造這個世界,那么我們就把這個世界最美好的精神鑄進我們的生活。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作為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的“設計”,會以“春雨潤無聲”的形式改造和創造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因此,設計教育者的責任就更艱巨了!
一個新生事物在社會發展的階段當中他會出現很多不適應。一個新的東西,就像一個幼芽,他需要澆水,需要修枝。在整個過程當中,一個新的事物在社會中不斷碰撞、磨合,既要適合社會,又要有新的發展的理念。它肯定要經過磕磕碰碰,也會走一些彎路。一條路能直達到目標,世界上是沒有這回事的,因為世界是充滿矛盾的。如果提出一個思想,可以一條直線走到頭的話,這個思想絕對沒有新東西。社會的機制都能容忍你,那么你絕對不會是新的。你有新東西,肯定就會遇到不適應,遇到矛盾,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也就是說,人類從來就是在搖擺,但是方向不迷失就行了;我們不怕搖擺,但要堅持往前走,認準方向,堅持不懈、力爭朝夕地走在社會轉型的前列。
設計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設計是以人類總體文明對工業文化、商業文化和技術文化的修正,也是平衡人類社會可持發展和人類欲望的槓桿。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時刻,商業黑洞和科技光環的的誘惑會誤導我們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諧調!“中華民族復興之夢”不是13億人的“物欲”的總合!而是中國富國強兵之夢!不要沉溺于“無病呻吟”、“抖機靈”式的“創新”陷阱之中,要提倡設計之本,以國家急迫需要為重。以“無聲的命令、無言的服務”引導人類去創造公平、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實可謂是春雨潤無聲,是未來人類社會不被毀滅的良知、智慧與能力! 工業設計領軍人才是培養“中國工業設計主力軍”的!要培養出一批批能擔當“社會設計師”的責任和素質。
人的思維方式有可能被職業---“存在”決定,但開放的社會、互聯網的平臺,綜合、集成時代己標志了人的思維能力和潛力正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商業要有話語權;技術也如是;那末設計同樣也必須要有!這三棵大樹都植根于人類社會之土壤。技術、商業與設計都要從生活中和消費者那兒汲取思路,只是設計不只是為了“功利”,更要為合理、健康、適可而止地潛需求的挖掘。商業、技術、設計三個支點都要圍繞一個核心-----“人類的可持續生存”,而設計在三者之中相對更貼近這個核心,然而設計一直處在漂浮的邊緣,被社會、也被自身誤解。也可能我把設計太理想化了?!難道這不是人類最可貴之處嗎?!技術、商業、設計不可迥避地要博奕,但如果設計沒有自己主張,那何以立身?人類歷史中的彎路、錯誤己證明了忽視設計的教訓。堅守理想、跨界合作、定義并引領“需求”,是設計的操守。設計必須要有這個理想和野心去駕馭"商業"這匹烈馬,人類才有可持繼的未來!而不應安于躺在“商業”懷里被哺育!雖然設計還未長大,目前不得不被商業施舍,但不能總這么低三下四地無骨氣,一談到商業,設計的脊柱就彎了!當下,設計師在“商業”面前還是要低下高傲的頭,但"設計"從宙斯那兒偷來天火不該從設計師心中熄滅!
竹子用了4年的時間,
僅僅長了3cm,
在第五年開始,
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的生長,
僅僅用了六周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
其實,在前面的四年,
竹子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不要擔心你此時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報,
因為這些付出都是為了扎根。
人生需要儲備!多少人,沒熬過那三厘米!
然而中國工業設計人才的培育需要有人默默地耕耘,土壤改良好了,工業設計的根才能深深扎入中國產業的土壤中, 堅持!堅持!堅持才能根深葉茂,開花結果!
水面平靜后才能映射風景,
心靈平靜后才能反思人生,
進而鑒別真偽、明辨是非。
只有能在噪音紛呈的環境里,辨別天籟之音者,才是“智慧”。
比爾蓋茨也曾感嘆:“現代社擁會有無與倫比的創新精神,而斯坦福大學正處在創新的核心。斯坦福孕育了許許多多的新公司,各行各業的教授,創新的軟件和藥品。這里的人們對未來充滿渴望。可是與此同時,當你去問美國人是否覺得將來會比現在更好,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他們覺得在未來,機會越來越少,不平等現象將越來越嚴重。”體驗人類社會中真正的問題,而不只是看到調研得到的“數據”那般。
比爾蓋茨也不得不承認:要體驗人類社會中真正的問題,而不只是看到調研得到的“數據”。“如果創新僅憑市場驅動,我們都不關注不公正現象,那么我們的重大發明將令世界的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無論我們掌握多少科學秘密,都解決不了世界上最棘手的問題,我們只是在玩智力游戲。”
人類進步的每一里程碑都是對自然、對自己認識水平的否定,也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祖先、對權威、對功利、對已有的“名”、“利”的否定或重新解釋。人類的優點和缺點都是想改造周圍的一切,而且已經和正在塑造著第二自然。隨著時代頻率的加快,越往前走,動量越大,可能遇到的“陷阱”就越多;習俗的慣性、眼前功利的誘惑也就越大。與其讓“蛇和蘋果”蠱惑,不如學會科學地思考,歷史地、系統地、辯證地對自然、對自身進行認識,自覺地從正、反雙向反饋來審視已有的成果和觀念。
德國200年前的教育宣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世界,不是著眼于實用性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能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教育是以人為最高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價值的體現。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才是教育目的。
很顯然,人類有“獸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靈魂得到鍛煉,克服獸性而轉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理智和知識的堆積,這是教育久遠而宏大的終極旨趣。否則,你擁有的知識愈多,對人類,對生命的危害愈大。
時下,我們的教育往往過多注重專業技巧!而忽略了學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以致于有些學生對生命、對世事愈來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我們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在乎沙灘上每一條小魚的生命的男孩兒所擁有的情懷。否則,視小魚如草芥,給鮮花以蹂躪,即使其道德評分或許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價值。對人的尊重,對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曉這一世得到生命的不可思議。人不應無端地剝奪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級的生命。
一個對外部世界冷漠無情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一個由許多對生活、對生命無動于衷的人組成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書雖然不能幫你解決所有問題,卻能給你一個更好的視角。讀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思考、邏輯、談吐、與人共事等各個方面,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這指的是:人的情商積累與閱讀有關。讀書到了最后,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復雜。讀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才是一種教育的手段。
讀書最大的益處是激發想象力和靈感,而不是看誰記住的知識多少?
讀書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記住多少知識,而是帶著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變得更有思想。學習的意義之一便是這樣,看到黑暗,并于黑暗里看見更大、沒有霧霾的藍天、白云、陽光。
能構建知識結構的思維方法,比“千馬分屍”的知識堆砌重要得多!在眼下的教育大環境下,喜歡發問且用質疑、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的人們更顯得彌足可貴,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
有一次英國設計委員會的主席來中國講課。課后有人問,中國的工業設計怎么搞?對方說,那是你們的事,不是我的事。又說:中國現在遇到的問題和發展階段與西方不同,你們要是把中國的問題解決了,你們就是世界一流!
今天,我們看到的所謂的“國際設計”,實際上都是游學、工作于海外的那些人經自己選擇之后帶回來的,或是外國學者的“傳道”,都打上了主觀的烙印,并不能代表其完整的文化,因為“根”和“土壤”是帶不到中國來。
引進不是不好,也是一種學習。那應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應該看得更遠,而我們往往只看腳底下。“它山之石”不去攻“玉”,卻在攻“名利”。
巿場經濟在任何國家都代替不了國家戰略,政府都有引導性政策,這是四兩撥千斤。不同的是各國是利用派出機構——"設計中心"去代理和扶持納入政府戰略的企業。任何企業也當然可以自由選擇“巿場機制”去競爭、去生存。但是,世上從未有過沒有國家利益的市場經濟,美國的戰略每天都在干預其它國家的經濟、政治的!我們不可能在所謂"自由市場"機制下發展,以美國為首的大國從來不會給我們和平競爭的權利和機會!正因為巿場經濟,政府放權了,但政府的職能就必須濃縮!方向就更必須更準,才能引導我國經濟在國際競爭中建立獨立自主的、中國的體系!千萬別書生氣!這30年我們上“國際大佬”的當還少嗎?中國的事只有靠中國自己, 走自己路,解決了中國自己的問題,我們就是一流!
中國的未來怎么辦?人才培養最重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在學校里面教什么?是教知識還是教技巧呢?還是教“權威”的東西?是教時尚的東西?還是教最基礎的科學的觀念和思維方法?對“基礎”的認識又會有爭論,什么叫“基礎”?過去的“基礎”就是基本功,基本功好像是“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不夠的!那只是表達“基礎”的形式而已。對“基礎”的認識,是由“目標”而言的。蓋一個土坯窩棚,就要挖地二十公分,素土夯實,砌三行磚,就可以蓋土房了,這是一種基礎;蓋廠房要挖到凍土層以下,再作基礎;那么造大橋呢?做超高層建筑呢?做充氣建筑呢?乃至造飛機、做宇航飛船呢?它們的基礎是什么?其“基礎”的涵義在變,這樣在目標需求的比較中思考,就發現:除了目標系統變化外,最起決定因素的是“外因”發生了變化,當然對“基礎”的要求就不一樣。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對“基礎”的要求已不同以往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僅靠技巧、技術是不成的,而需人文科學的基礎和方法,以便使技術人才會去關心、研究有關社會、環境、文化乃至“人”的知識,這正是過去科技人才最欠缺的領域。
會寫一手好毛筆字、會電腦、會做計算,那不叫基礎,那是僅僅是基礎的一小部分,而更重要的是組織知識的能力,那就是要學會掌握科學的方法為明確的目標系統去服務的能力基礎。而這個方法就是系統方法論——“事理科學”。系統科學,早就傳入中國,可是真正在各學科里引進系統科學,我覺得還差得很多。在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的設計與技術部門中,現在已經有30%的人是中國汽車工程技術人才。在那兒的“平臺”可以造出一代代新概念的好汽車,但是我們這兒卻造不出一輛自己知識產權的汽車來。將中國人才掌握的知識和技術(有些領域已屬于世界領先)整合出一種新概念的創造,這種“創新”是否更有戰略意義呢?中國人才戰略的決策,是擺“棋子”的問題,沒有“布局”的小卒子過河吃車馬炮,是會整盤輸的。我們要的是整盤贏,丟了車、馬、炮也沒有關系。這是戰略問題,是系統問題。
同理,“引進、消化、吸收”在我國,只重引進,忽視消化,滿足模仿。而人為什么不會吃雞變雞,吃狗變狗,是因為消化了。“消化”,就是提出“本質”來吸收,其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等要素、本質被消化提煉出來,而組成的生命“系統”則完全不同。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模仿、引進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國外的技術必須融入中國的企業、經濟、社會系統中才有真正的中國經濟、科技持續發展的希望,這個消化過程就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因勢利導的“原始創新”的前提。我認為這一點不解決,中國的教育就會成為發達國家的“人才”搖籃,在人家的“系統”中發揮大作用,成為美國教育的“基地”。
“人才”的問題很重要。一些具體的改革,好像很時髦,好像很先進,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學分制也好,合并也好,本質問題是什么?我覺得“原始創新”的關鍵是我們要能夠培養出一批掌握調配整合資源(包括知識、信息、技術等)的能力的人才,不僅提“知識創新”,更重要的是“知識結構創新”。研究建立、推廣“事理學”這門人為事物的系統科學,是“原始創新”的關鍵,因為這本身也屬“原始創新”的范疇,也是培養一流人才的根本。
我們這一代設計師如果不能突破附庸商業的思維,無論個人賺多少錢,設計還是原點沒動。突破“唯商業利益”的“產業生態系統”,找到新的“服務鏈的產品原型”,是社會給我們這一代設計教育者提供的責任,也是機會。
一萬年也要技術、也要商業,但沒有設計的立場和聲音也是不健康的。探討是為了喚醒我們設計與生俱來的良知、智慧和能力,是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工作平臺。為什么有那么多被外國收買的院士有鼓吹轉基因的膽量?這其中的人原本不一定都是惡人,利益驅動是原因之一,而信息不對等、不開放也提供了溫床。
工業設計不是市場和技術的工具,它不是生產力本身,而是解放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商業、技術與設計是社會的支柱,要博奕,要協調。但商業與技術已是參天大樹了,設計還只是棵幼苗!幾千年的設計文明基本被權貴們強占了,它只有光鮮的外表,其本質并沒全部為億萬創造文明的大眾服務! 造成當今在博物舘、典藉里的燦爛“文化”成為文明的頂峰。而只有工業設計具有用“人類總體文化”修正工業文明的胸懷和能力!
蔡元培先生早年創辦“北大”時就提出“美育救國”的概念,他希望那種沉淀下來的民族文化能夠在精神上充滿、充實國民的心靈。很遺憾,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美的修養并沒有隨之積累下來。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非常浮躁,拼命追求物質的部分,甚至忙到沒有時間去感知周圍的事物。“忙”這個漢字很有意思,其實拆開來看就是心靈的死亡,即使再有錢,物質再豐富,這個心靈的死亡帶來的是更大的空虛。
美——是看不見的競爭力。作為一個設計學院的學生,我想不是我們每天都在接觸藝術的東西我們就擁有了美的競爭力,我想美恰恰是要還原到每個人最基本的生活當中去感受,而不是每天在看藝術品、看展覽、聽音樂會的時候才能給我們美的感受。我想這種美的競爭力對于我們從事藝術領域的人同樣非常的關鍵。
其實美是一種拯救,美的教育是治療社會浮躁病的一個藥方,可能見效慢,但這是治本的。是它讓你重新覺得你恢復了像童年的孩子一樣的天真。你可以站在一片樹底下沒有任何目的的看陽光下樹葉間的閃光。在美的面前,沒有平民和貴族的差別,沒有專業和一般人的差別,正如莊子講的“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中存在著無所不在的“美”,一個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可以發現,一個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也可以發現。
美對人的生活是一種選擇,一種發現和一種創造。人類可以重新創造自己的美,也可以重新塑造感知美的情熵。聽音樂或看博物館只是體驗美的一種機會而已,其實“美”應該是回到生活里面,成為我們感知世界的一種潛能、一種創造力。
美是不可以取代的,美不斷地創造你人生的豐富和快樂,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并沒有在重復,所以永遠不會疲倦。
有兩類抒情詩人,第一種詩人,他熱愛生命,但他熱愛的是生命中的自我。而另一類詩人,雖然只熱愛風景,熱愛景色,熱愛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熱愛的是景色中的靈魂,是風景中大生命的呼吸。他們流著淚迎接朝霞,他們光著腦袋畫天空和石頭,讓太陽做洗禮。這是一些把宇宙當廟堂的詩人。從“熱愛自我”進入“熱愛景色”,把景色當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來熱愛,就超出了第一類狹窄的抒情詩人的隊伍。
光有“商品”是不夠的!好像一條河,你熱愛河流兩岸的豐收或荒蕪,你熱愛河流兩岸的居民,你也可能喜歡像半神一樣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個大自然的兒子,甚至你或者是一個喜歡渡河的人,你熱愛兩岸的酒樓、馬車店、河流上空的飛鳥、渡口、麥地、鄉村等等。但這些都是景色——“物欲”。這些都是不夠的。你應該體會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樣,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誕生和死亡。必須從景色進入自然的呼吸和言語,要尊重自然的秘密。你不僅要熱愛河流兩岸,還要熱愛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熱愛河水的生和死。有時熱愛他的養育,有時還要帶著愛意忍受洪水的破壞。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把宇宙當做一個神殿和一種秩序來愛。忍受你的痛苦直到產生歡樂。這就是真正的人類文明之“詩”!這詩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自我,要熱愛風景而不要僅僅熱愛自己的眼睛。這詩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做一個設計師,你必須熱愛人類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熱愛人類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須忍受的,歌唱那些應該歌唱的。
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繁忙的社會里面,一般老百姓如何保持一種對美的敏感,包括對這樣一種美的追求的獨立性?美是一種判斷,一種選擇。當世俗特別強調物質的欲望的時刻,美反而變得更加重要。對于美的教育,我想不是說大家都急著跑去美術館,去聽音樂會,而將美落實到最簡單的四件事情——食、衣、住、行,這些跟我們生活發生最大關系的時空,它每一天都是美的功課,所以千里迢迢去美術館看展覽,若沒有打開自己的心扉其實是沒有用的。
必須克服“設計”的世紀病——對于表象和修辭的熱愛。必須克服設計中對于“炫耀”的追求、對于視覺和器官感覺的刺激,對于細節的瑣碎的描繪——這樣一些“疾病”的愛好。
設計不僅是視覺。甚至不只是語言。她是精神的安靜而神秘的中心。她不在修辭中做窩。她只是一個安靜的本質,不需要那些“土豪金”來擾亂她。她是單純的;她是安靜的;春雨潤無聲,有她自己的呼吸。設計是一場靜悄悄生存方式革命,而不是修辭練習,更不是游戲人生!
假如“大師”使你們恐懼,向偉大的自然請求忠告吧!
名詞思考?
還是動詞思考?
名詞思考——限定“名詞”的是“形容詞”,不能改變“物”的本質,僅能表達它的形狀、體量、色澤等外部特征,不利于想像“新”物種。如杯子的材質、形狀、大小等等,但沒有杯子,人不會被渴死!
動詞思考——“動詞”必須有“主語”和限定“行為”的“狀語”——時間、地點、條件等,“動詞”思考會引導我們研究使用者、使用的環境(場域)、時間(歷史背景)以及動作與行為的“原因”,這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系統。這樣,就會“實事求是”的“發現”新問題,創造“新概念”,開發“新”物種——“創造”。
抽象的目標被具體化了、鮮活了、人文化了,即有了“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和“賓語”。成為設計師可理解、可領悟、可聯想、可形象化的“設計定位”——“概念設計”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并以此作為“評價體系”去選擇、組織、整合內部因素(原理、材料、工藝技術、結構和形態乃至造型細部);實事求是的“創意”,特別是“服務系統設計”也就因勢利導、油然而生了。
人類未來的“生存方式”的轉型、變革正在醞釀。不僅經濟,“設計”、”文化”、“教育”都將發生發生觀念性的革命。而我們還沉溺于對祖先生活方式的緬懷中!并美其名為“傳統文化”?豈不知,只關注餐桌上調味品,而不致力與生存必須的食物的民族只能成為發達國家文化的附庸!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文化”是地域性、空間性的產物;
而“文明”則是時間性、時代性、歷史性的概念!
跟不上文明進程的民族將被時代列車無情的拋棄!
美國人的“個性”本分展現在“創意”和“營銷”,而非“制造”上。因為有的是比他們的土壤和個性更適合去“制造”的國家。于是,他們在將“制造”不斷外包給全世界的同時,美國成了擁抱互聯網及其思維的國家,它無需為“品質”而操心。抓住創新和營銷的制高點,對于的美國人來說,至關重要。美國式為創新而生的體系,注定只會催生少數塔尖上的明星公司。
我們“加工型的制造”機制還未擺脫,更未超越引進的標準、品質;我們的機器始終與維修如影隨形;當我們連基本的人性包容和品質需求都滿足不了時,我們卻突然像美國人一樣高談個性化定制、云計算服務, 是不是太“奢侈”了呢? 在“創新”與“品質”兩方面,中國企業會不會最終像中國足球一樣不倫不類呢?
我們無意否定任何潮流,而只想提及潮流的另一面。
我們則更應堅信人類無論如何創新,都顛覆不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需求,顛覆不了對優秀而穩定的品質的需求。想想看,要將一個幾乎每臺機器都需要的普通軸承做到使用壽命至少半個世紀,一臺不管是否智能化的冰箱至少10年內不會有故障,一個很普通的房子至少在100年里不會倒塌,真的需要借助互聯網來“交互”實現嗎?
為“品質”而生的扎實的工業化機制,卻使其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擁有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我們知道人類永遠需要制造,我們也應該知道人類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因此把基礎數據統計的信息融入進自己本來的優勢上,以創造出我國自己符合時代與個性的進一步優勢!
如果把設計定義為“創造人類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話,“服務設計”就是設計的最高層次,是人類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的必然境界。服務設計“提倡個人使用,而不提倡私人占有”,其實中國古代早就有“留有余地,適可而止”的哲學思想。服務設計不僅解決當前的人類生存問題,還要思考人類下一代以及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可能。“適度設計“正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理科”——發現并解釋真理;
“工科”——解構、建構的技術;
“文科”——是非與道德的判斷;
“藝術”——品鑒自然、人生、社會的途徑;
這些知識都是人類認識的成果,而“設計”則是要做“事”,就好像上述四根支柱是為了支撐一個平臺,就是為了搭建要做“事”的這個平臺,以實現“設計”這個目的——它整合了上述所有因素,去“創造人類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也是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智慧所在!
要從強國戰略入手!從“人”入手僅是設計的抽象目標,然“生存方式”是從“人”入手的根本!設計要有危機感,不要都從“幸福”入手,更不能空概念地被國外技術噱頭牽引,忽視了國際上“滅我種族的文化戰略”。設計師也是多類型的,不要都跟當前所謂主流,設計總體來說是超前的、帶預見的。
關注以世界的激烈競爭,就會感到芒刺在背,設計能無動于衷嗎?
“研究型”、“協同性”、“生長性”的設計將是未來設計的立足之本,否則,設計只是個金錢和權力的附庸,
設計應是人類的未來不被毀滅,除科學和藝術之外的“良知、智慧和能力”。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