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蘇州工藝美術學院2012畢業設計展將在其美術館及各系實踐樓隆重開展。15日下午,視覺中國蘇州站負責人汪光立來到美術館的布展現場,采訪了工藝美院黨委書記王建良。王書記從畢業設計展談到了藝術類高校的教育改革和探索,讓我們從藝術專業院校管理者的高度重新審視了這所學校,以及以這所高校為代表的藝術院校所承載的任務和責任。 我們首先談到的自然離不開眼前的畢業設計展。當被問到“蘇州工藝美院似乎尤其重視每年的畢業設計展”時,王書記說,“這種比較與現在的一些現象有關,現在很多院校在最后一年的時候就把學生放出去了。我在
5月16日,蘇州工藝美術學院2012畢業設計展將在其美術館及各系實踐樓隆重開展。15日下午,視覺中國蘇州站負責人汪光立來到美術館的布展現場,采訪了工藝美院黨委書記王建良。王書記從畢業設計展談到了藝術類高校的教育改革和探索,讓我們從藝術專業院校管理者的高度重新審視了這所學校,以及以這所高校為代表的藝術院校所承載的任務和責任。
我們首先談到的自然離不開眼前的畢業設計展。當被問到“蘇州工藝美院似乎尤其重視每年的畢業設計展”時,王書記說,“這種比較與現在的一些現象有關,現在很多院校在最后一年的時候就把學生放出去了。我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言時也提到了這個問題,我說,這是我們高等教育的‘短斤缺兩’,這種放任自流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所以我們的畢業設計展保證一生一位、一室一區,做到每個學生都有展位,每個工作室都有一個區域。而且,每名學生必須提供一份“畢業報告書”,詳細記錄市場調研、創作過程和作品解讀等。”
王書記還用“這個是體現著我們的良心”來總結他們對于畢業設計重視的原因。因為工藝美院每年畢業1700多名學生中,有1200多位來自農村,每年1萬多元的學費,對他們來說不是小數目。提高學生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找到好工作,對于提高其家庭幸福指數都有幫助。所以工藝美院把畢業設計開放周作為每年學校校園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們從一二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到最終作品參加畢業設計開放周的展覽,對學生就是最直接的鍛煉。開放周期間,學校不僅邀請社會人士、專業單位、企業來參加,還會邀請家長來參與,通過這種形式,學校能夠及時了解社會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和建議,以求進一步提高教學和管理能力。”王書記告訴我們。
采訪中,王書記還重點向我們介紹了工藝美院在藝術教育中進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我們對這些經驗進行了整理刊出,以饗讀者:
主題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改革
與法國機構合作開發了一個藝術設計主題教學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設計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學習工作習慣。這樣使得原來的“教”與“學”的角色和內容都有了一些變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發揮,老師在其中只起到引領作用。
上述主題教學法,原來只限定于一個系的改革,現在已經實現了“跨界”,全院六個系共同完成一個課程。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學院逐漸地認識到原來的學科分類太細,已經很難適應現在市場的變化。整合全院資源,確定一個主題,各個學科的學生共同完成一個課題。工藝美院目前已經開始在一些課題上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效果非常明顯。
雙體系融合的人才培養改革
將占課程三分之一的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即“雙體系融合”人才培養方案。因為像工藝美院這樣的專業院校學生往往只重視專業課程,而忽視了基礎課程的學習,甚至認為是浪費時間。美院把兩種課程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比如講文學與藝術教育的內容相結合,使得兩種課程互相促進,這種結合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能夠正確了解和認識社會。現在的實踐證明,設計和藝術工作離不開對社會的了解和認知,它們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作用。與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融合,培養綜合素質人才。
如果說,過去一段時間,學校過分強調了技術性方面的教育,現在則更加重視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為藝術院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適應社會,還要引領社會,就是說必須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性。
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倡導
這種合作,是實踐與教學的結合,也是課程與企業需求的結合。這種方式不僅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與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工業設計系和數字藝術系的影視動畫專業在實現從“蘇州制造”到“蘇州創造”方面做了大量實效的工作,也獲得了大量成績和廣泛認可。
主動承擔文化繼承和創新的責任
工藝美院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創新已經跨出成功的一步,主要做出了三個方面的嘗試:與鎮湖合作進行的蘇繡新一代傳承人的培養,通過合作,培養了一批具有現代意識、具備原創能力;與貴州雷山合作成立了“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發基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旅游紀念品的研發、苗族服裝的設計等工作;桃花塢木刻年畫基地等。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