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藝術陶瓷的人,對于盞一類的器物中素來多有輕視,多數從事藝術陶瓷的人會將它歸于日用瓷的范疇,設計日用瓷的人卻通常視其為日用瓷的異類。而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志鈞卻為了“志鈞盞”嘔心傾力,這是為何?
做藝術陶瓷的人,對于盞一類的器物中素來多有輕視,多數從事藝術陶瓷的人會將它歸于日用瓷的范疇,設計日用瓷的人卻通常視其為日用瓷的異類。而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志鈞卻為了“志鈞盞”嘔心傾力,這是為何?
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志鈞與老師張守智合影
這件事要從他恩師——中國陶瓷泰斗張守智先生說起,幾年前張守智先生曾鼓勵他說“能把盞做出花來,在中國陶瓷界也是鳳毛麟角的”。老師無意間的這句話,引起了劉志鈞的注意。在2015新年伊始,他做完了一批參加“第十屆全國陶瓷藝術創新評比”的作品,而這期間,他對鈞瓷工藝又有了新的突破,考慮之后他便開始著手 “志鈞盞”的設計與創作。而得知他將設計一款茶盞,張守智老先生在“第十屆全國陶瓷藝術創新評比”的舉辦地醴陵,專門叫他到會議安排的酒店里“開小灶”,在恩師的指點下,劉志鈞關于盞的認識也更清晰了,更加堅定了他的想法,而且在設計思路上也進行了不小的調整。
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天青釉折邊單柄盞
盞是飲器的一種,雅士稱之為“茶甌”,表示它的材質為陶瓷,它的形制介于盌(碗)、盃(杯)之間,有別與杯和茶碗。流行于唐宋兩朝,在詩文中多與茶、飲茶相關的詞句一同出現,不僅是飲茶品茗的實用器具,也是文人雅士手中品味賞玩的美物。而鈞瓷同樣是唐宋文化的代表,鈞瓷始于唐、盛于宋,以創造性的高溫銅紅釉打破了唐以來的“南青北白”的瓷器生產格局,金元之際鈞窯系火播全國影響深遠,更是以自然窯變釉彩著稱于世,與道家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相符,被歷代視為珍寶,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說。
對于作為鈞瓷人的劉志鈞而言,鈞瓷的巔峰是宋代文化催生的產物,盞無疑是現有鈞瓷造型藩籬的創新突破口,也是承載被人文飲茶風尚的最佳載體,所以“盞”即成為了傳統精神、個人風格與時代需求的凝結。將其命名為“志鈞盞”,頗有“于此當世,舍我其誰?”的豪邁。
志鈞盞之坤盞(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志鈞制)
“志鈞盞”是他潛心于瓷區近一年的成果。歷經這一年傾心傾力的創作,也將他奉為圭臬的“劉氏設計三法則:典、美、用”體現的淋漓盡致。 “典”就是把經典的文化和技藝技法融合進去,體能現中華文化的魅力,也能展示傳統技藝的精髓;設計的本能是追求“美”,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則,如對稱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和多樣統一;設計的作品不僅要滿足基本功能,更要解決使用過程中常遇見的問題,此謂之‘用’。
劉志鈞說:“志鈞盞非常簡單,其原型來自于羅漢碗、雞心碗,只不過稍加改動,使其符合盞的形制。”但在中國陶瓷藝術大家陳衡的眼中“志鈞盞”卻又不簡單:“它們都是宋代經典的造型,是能夠代表中國陶瓷造型藝術的符號之一,羅漢盞的線條沉穩剛健,意味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雞心盞則線條柔和自然,象征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文化的分量不言自喻。”
志鈞盞之坤盞(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志鈞制)
手工制作的部分技藝,即便是在傳統陶瓷行業也在漸漸流失,有的可以恢復,但有些東西將被埋沒遺忘。所以劉志鈞仍堅持“志鈞盞”的制作完全依靠手拉成型、礦石土釉、柴窯燒制。他說:“保護傳統技藝是當代鈞瓷人共同的責任。”
造型定了,制作下來水到渠成,幾十只泥坯在他的精心修整之下也現出了模樣。但是一位朋友無意間的一句話提醒了劉志鈞,“鈞瓷以前都是觀賞的,用來喝茶,會不會有問題呢?”劉志鈞聽了這句話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所有的隱患從源頭解決,這個源頭就是配方和原料。
他趕緊拿出用的泥方、釉方,一項一項的核對,矸子土、西寺土、豆腐石、青堿石……這些材料用了千百年了,科學的檢驗報告也驗證了他們的安全性。石英、長石、赤鐵礦石。查看了分析報告沒有發現不安全的因素。這下他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柴窯點火前,劉志鈞特意看了一下詳細的天氣預報,這幾天的條件不是很好,但是時間已經不允許了,再不燒,家里人該替他著急了。過了三天終于開窯了。四十件志鈞盞,只有兩只精品,折合下來精品率僅有5%。但是就是這兩件精品,讓業內人是交口稱贊。
志鈞盞之乾盞(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志鈞制)
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只要一有機會,劉志鈞就會嘗試不同的工藝和手法,手工拉坯制作的“志鈞盞”,裝飾手法采用跳刀紋、旋紋、鈞釉、天目釉,造型關鍵的口與足精修出微足、高足、翻口、斂口等皆,不同裝飾手法的組合帶來的是不同的視覺體驗,結合柴燒工藝,或施窯變多彩的鈞釉,或無釉裸燒,使得一款小小的茶盞可以呈現的風格面貌多達近百種。
劉志鈞表示,一些時候關于志鈞盞的靈感,會接連不斷的從腦海中迸發,但從工藝的角度去考慮,有的直接排除,有的需要磨合調整,有的試驗個一兩次就能夠明確下來。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有些感覺上的東西并不牢靠,需要反復的做出成品進行對比,才能確定哪一種更好。
“更好”是劉志鈞對鈞瓷藝術的追求,年近天命的他愈發的簡單起來,用一段古風就可以概括:
把茶話陶,銳氣怠銷。
弄泥作賦,英膽猶豪。
崇古倡新,美喻離騷。
品物流形,再攀藝高。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