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最重要的是“意境”,它是中國文化的內核,不是比拼寫實技術。繪畫是情感藝術,畫家的情感只有“走進”觀眾,才是真正的藝術家。英國的H·里德在《藝術的真諦》中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象中國那樣,享有如此豐碩的藝術財富,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中國的藝術成就相媲美”。面對有著如此深厚繪畫歷史,要想發(fā)展中國繪畫,我們不能“渴死在泉邊”。西方繪畫的寫實是很科學的,它給我們提供科學的同時,也丟失了一些可貴的東西:畫種界線的模糊,其實質意味著該畫種優(yōu)勢的消失,如此發(fā)展下去,最終導致該畫種的消失,這當然是不可取的,任何一個畫種都有其局限性。西畫也不例外,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素描是依據科學方法的,但感情是藝術的生命,只有圖象,沒有感情,此時的圖象只是符號,那不是繪畫。更不是中國繪畫所追求的。
正象潘公凱在文中所說的:“強化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進一步研究、繼承、發(fā)展中國畫傳統(tǒng),以培養(yǎng)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中國畫人才為方向的期待和努力”。“把傳承中國畫本源作為基本方向”。弘揚文化應是弘揚代表本民族的先進的文化,科學可以無國界,但藝術是有民族性的,我們不能以個體性、局部性成就還是錯誤去引導。演化成整體性的、社會性的問題。正象中國人民一樣,中國書畫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可以接納不同藝術風格的可利用的藝術元素為我所用,而不能純用西方的藝術風格、思想去改造我們民族自己的的藝術,“利用”和“改造”是不一樣的,正象黃胄在趙望云先生逝世10周年紀念會上講話中所說的那樣:“但他《注:趙望云》不反對畫素描、畫速寫,他也吸收外來的,吸收洋的,也欣賞國外名畫,欣賞的目的不是說把我們民族的東西或者消滅它、鄙視它,推到絕路上,而是他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有責任去繼承,有責任發(fā)展民族繪畫”。只有具有民族特色,才具有世界意義。更何況中國人民更是具有寬容、開方的心態(tài)的民族,我們應站在民族文化的制高點上,對過去幾十年走過的路進行反思,權衡利弊得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次作為新的起點,向真、善、美回歸,向藝術的本源回歸,才能是我們的藝術在保持民族本色的基礎上躍到一個新的高度。中國繪畫也正在用它自身的堅強修復愈合著自身的創(chuàng)傷,這也是中國繪畫的希望所在。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fā)布展示的 “原創(chuàng)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yè)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