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本身是一種在期望和限制下進行的探索,并且將探索后的成果實施。交互設計師需要不斷圍繞需求與期望,進行探索并在逐步的限制中,縮小設計范圍。他做的是他應該做的,他不應該將過多的問號傳遞給視覺設計師,視覺設計師本身也需要進行探索與限制,但是我們更加期望他們的天賦應用到品牌感、質量感、專業感、情感化設計的探索上,而不是分散精力到產品邏輯的思考中去。
——設計方案的評審與確認,正如上圖所示,設計師需要分出不少精力,在設計的評審與確認上。他首先從自己的頭腦風暴里解脫出來,從若干個方案中篩選一二,然后召集需求方、涉眾、其他設計師,進行方案的需求。有時,這樣的確認會會召開至少三輪:
第一輪,線框圖初審,線框圖基本完整后,與需求方以及技術方代表就線框圖展開討論,這是不是商業方也即需求方想要的東西,線框圖滿足商業期望,確認整體結構、頁面上對于內容塊的定義,技術方的參與能夠就可行性方面給出意見,并且能夠根據線框圖進行初步的開發資源評估。
第二輪,線框圖設計專業評審,讓更多的設計師參與討論,從交互設計層面給予更多意見。這個評審是第一輪評審的補充,在既定的商業需求上就設計本身展開討論,篩選最佳的方案。
第三輪,線框圖終審,設計師在前兩輪意見中進行評估,對線框圖做一些調整,發起第三輪確認會,商業方代表與設計師代表,技術方代表,以及相關的涉眾(比如客服、銷售代表)等面前再次宣講設計方案,告訴大家本次是終審,終審確認后,將會進入視覺設計階段,到時候將不再做輕易的結構與內容塊定義的調整,讓大家足夠重視并對線框圖達成一致。
在這三輪評審中,需要穿插多次小范圍的討論,比如可行性的評估,資源的評估,以及和產品經理反復去討論需求和需求背后的意義。可以說,線框圖的作用之一,就是為了討論、確認,吵架,然后在一次次迭代與確認中,最終塵埃落定,推動項目進入下一環節。
交互設計師的挑戰
挑戰絕非在于線框圖本身如何專業,或者把線框圖做得如何快,而是在于對于需求的把握、挖掘與快速呈現,在于全程中對于各種想法的吸收與管理,在于能不能讓大家都快速明白了解設計的原因和背景,并對方案達成一致。
不要讓爭議、問題帶入到真正的實施環節,比如視覺設計,比如開發。
因為從投入產出比來看,把架吵到線框圖階段,是最高效最合適的。
不等于商業需求討論環節,有很多有創造力的人,卻不善于空想,對著商業需求文檔,無法讓創造力的腦細胞活躍起來,大家都只能對著產品經理的商業方案點頭稱是,但是到了線框圖階段,具體的產品原型會激發更多的想法,因此這個階段,最適合進行產品開發過程中的第二次頭腦風暴。
不等于視覺設計與開發環節,線框修改起來是非常容易高效的。而且它故意做得如此簡陋難看,就是想把最核心的需求呈現給大家,這個產品是這樣的,而不是這個產品看起來是這樣的。
因為,“看”,“感覺”不可避免會帶入很多主觀的因素。同樣是紅色,有人覺得太鮮艷刺眼有人覺得熱情澎湃,而恰恰在產品規劃初期,我們是不希望過早去關注這些細節,我們需要先解決最核心的問題。視覺稿容易一開始就讓大家陷入到各方向的討論中,有人還在思考產品是不是需要再增加一個功能,或者在爭論一個功能是否有足夠的價值時,已經有人開始為“黃色”還是“紅色”爭論得不可開交。
另外,我們必須得承認,在視覺設計階段,修改的成本非常高,視覺設計師是對每一個像素精雕細琢,產品定位的改變,也許對于他們是“滅頂之災”,這可能會意味著很多個頁面要重新開始設計,當視覺設計已經到了一定的地步時,視覺設計師對“修改”慢慢會變得有點抗拒,誰不喜歡自己生出來的孩子?如果一個視覺設計師不喜歡他生出來的孩子,那他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視覺設計師。但是交互設計師是很樂意在線框圖上進行任何的可能性的探索,他會更加包容這個階段涌入的任何想法,因為他明白這個是中間產物,而且看起來就不像“完美”到可以當成自己的孩子。
總結幾句:
1. 線框圖能夠幫我們將需求具體化,從而引入更多的想法,完善產品;
2. 線框圖能夠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怎么做,如何做有了更加系統化的認識;
3. 線框圖制作起來非常容易,因此能夠幫助我們在各種方案里評估和篩選;
4. 線框圖是用來吵架的,交互設計師需要歡迎吵架包容各種想法,更重要的是對吵架進行管理。
5. 80%的時間并非在做線框圖,而是花在需求的了解與討論、多種設計方案的頭腦風暴與嘗試,設計的評審與確認上,但是這80%的時間投入讓剩下的20%更加高效。
6. 作為交互設計師,在那80%里提升的空間會更大,很多時候,剩下的20%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關于線框圖還有很多問題值得討論的,比如:什么階段下開始做線框圖,線框圖制作工具與方法,幾種不同的線框圖的作用等等,就不過多討論了。以上的部分也歡迎繼續探討。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