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日本《讀賣新聞》做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日本和中國分別有56%和44%不喜歡對方,但不喜歡并不能抹殺對方的成就與長處。當我為《時尚家居》撰寫特稿前往東京,于是我真切地體會到日本:1.在產品精致化; 2.對生活中日常問題的解決能力尤其; 3.生活的態度所呈現出的獨特之處對于我們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質有很多可借鑒之處。1.精益是一種素質 當代設計是在細節處改善生活品質 日本人認為生活不能是粗糙的,因為不能湊合,對細節的忽視最終會使提升生活品質遭遇到瓶頸,而習慣粗糙的人即使有一天產生了追求精致的意識,也已經不具備精益求精
4./簡素和奢侈各有各的詩意
高品位不是只有用錢才做得到
京都的金閣寺和銀閣寺以其燦爛輝煌不僅成為中國唐朝建筑完美的現存版,也使其所代表的華美風格與和服、歌舞伎一起成為日本形象的一組絢麗符號。但與此同時,日本的美學傳統里還延伸出了另一個以桂離宮、能樂、茶道為代表的簡素風格。
千利休以倡導簡素的美學主張,成為日本美學傳統中“空寂”境界的經典演繹者。其最膾炙人口的一則故事是將軍足利義滿慕名來他的住處賞牽牛花,結果到了他的庭院,卻發現滿園的牽牛花蹤跡全無,將軍正要發怒,驀然回首,卻見院中的壁龕里,一朵白色的牽牛花靜靜地盛開,剎那間,光華無邊。
這種“貧困”的美學歷經數百年,對日本人的美學具有廣泛的影響。用最少的東西最簡單的方式能不能創造一種深入人心的美也成了很多設計師探索的主題。
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是對簡素美學的一種繼承。它的產品價格不高,設計平和且精細,消費者從學生到老人,每個人都不擔心它的風格會讓自己尷尬。這種消弭了由階層等帶來的審美區隔的設計是因為它不試圖讓產品扮演身份識別和審美能力測試的角色,這種理念本身就是還設計一個本來面目——設計是幫助消費者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
當設計不背負過多責任的時候,它就可以專注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這種認識不僅存在于日本的大眾產品的設計,也同樣存在日本的奢侈品的設計中。
深澤直人為三宅一生設計的一款腕表只用了黑白兩色,整個表盤沒有任何刻度或文字,只在時針上打上了三宅一生的LOGO。
巖倉榮利做家具設計已有三十余年,二十多年前,當他在臺灣第一次看到明式椅時,便被那種空靈簡潔之美所打動,回來即設計了一款仿明式椅,材料轉換成了皮和金屬,這個系列的椅子一賣就賣了二十多年,買這些椅子的人都是日本的富裕階層,因為這張椅子是奢侈品,一張要八九萬日元,折合人民幣五六千元。但他的顧客說:這么美的當然要賣這個價錢。
而巖他榮利設計的一張桌子則賣到200萬日元,僅外形并無特異之處,但細察之下才知道,桌面是用樹齡達500年的山毛櫸樹干完整的斷面剖成的。
“世界上能有幾張桌子是用這稀有的材料制成?這張桌子的紋理呈現了樹的內心,不剖開,就看不見樹心的真實面孔,所有的紋理都是經歷過大自然對風霜雨雪的記錄。這樣的家具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可以代代相傳,這就是最奢侈的。不需要人做更多的工作,大自然已經足夠豐富了,我們只需要體會。”巖倉榮利對樹的溫暖性有深刻的體會是近10年的事,基于這種感受,他對美的認識也從追求造型的簡潔轉向使用質樸的材料。
追求簡素并沒有傷及產品的詩意。這也是日本設計所保全的價值。
日本東京喜來登酒店每天放在床上的問候語都會更新,這些卡片不僅使用了優美的書法,而且文辭優美——最簡單的方式卻啟動了豐富的情感。簡素而不乏詩意雖然體現在眼睛看得見的層面,但其發生是因為在眼睛看不見的層面日本人對此有深切的認同。
隈研吾近年在很多建筑設計中使用了竹子,紙等輕型材料,他的考慮是對于非長久性的建筑而言這些材料造型靈活豐富造價也便宜,施工也簡單。
當被問及對一些舊建筑進行新的功能發掘,使其更適合當下生活時,隈研吾的回答和他選擇材料的主張同出一轍:“直接。要讓人很直白地理解你改造后,這個房子能用來做什么,不要讓人猜。”
晦澀的設計顯然是不簡素的,即使使用了簡單便宜的材料,如果讓人思想上有負擔,也有違簡素的原則。而需要人驗證后才能理解,詩意自然無從談起。
簡素作為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日本設計師為消費者解決問題的一個出發點。日本在經歷了泡沫經濟破滅后開始面對自己的傳統,這時他們對簡素的美學做了富有當代性的詮釋,此前也和今天的中國一樣,認為新的、奪人耳目的設計就是好的,建筑設計以壓倒周圍建筑物的設計為目的,喜歡閃亮的建筑、環境和物品。
現在的日本設計有很多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制造美感,比如角館正英的“享受燭光的美”的照明方案,是主張最簡單的燭光創造詩意。而小島一浩在為自己的大家庭設計一幢住宅時,讓這個長31米的房子在18米的位置上轉了兩個角度,就使這個房子多了一番趣味。
“進一個房子,如果立刻看見四個角,就會很快看到空間的限制,但如果看到了三個角,就會覺得空間還有延伸,人就對空間有想象了。”這就是小島想帶給這個家的詩意。
在小島的理念里,最奢侈的家是能讓每一個家庭成員生活在其間都感到非常快樂,那些使用了很多昂貴的物品或材料的家并不是值得推崇的,而事實上,人們對家的需求一向是很簡單很樸素的,那就是安全、舒適,不受打擾又能很好地溝通。
設計是為了解決日常問題的
另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是:設計要達到什么目的,日本的設計師注重解決日常問題,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好用,而不僅好看就行了,所以日本的國民才可以享用到很多設計精巧的產品。中國的設計師很多還有藝術家情結,設計常追求另類或搞怪,與日常生活很難對接,結果一方面設計師的作品無法幫助消費者改善生活,另一方面,消費者始終買不到足夠適合自己的產品。
小島一浩提出了“空間分黑白”的觀念:“黑”空間是指具有特定機能的空間,例如住宅中的廁所,浴室、廚房;而“白”則是指具有彈性的空間,能夠隨活動內容的變更而改變其使用方式。赤松佳珠子在談到她的設計理念時說:“我并不認為建筑的實體是重要的,因為是人們進到建筑物里來使用空間,所以能夠設計出用得比較生動的空間才是我所關注的。”他們的設計以活動主體來想,避免居室內的動線被阻斷,從而保證了整個空間的連續性和流動性。
在今天,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需要設計,大到城市,小到一只杯子,但中國顯然存在著設計過度的現象,一個公共建筑,它的功能會去遷就其紀念碑般的外形,一套房子,其好用性是要服從于視覺的,這種偏離了設計對象應該承擔的基本任務的設計使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浮夸和浮躁的產品和空間,問題是這其中包含了對“奢侈”的巨大誤讀:似乎高品質的生活必須以大量的財富作為基礎。這種認知使我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只能在具備足夠的金錢的前提下才能產生價值。
而這是我們提升生活品位享受高品質生活的巨大障礙。
我們如果能重新認識生活其實是由很質樸的需要構成的,我們的腦力和財力就可以專注有效地解決好日常問題,而關于生活的快樂難道不就是落在點點滴滴中的嗎?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