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型的原因
探討書法藝術的轉型,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入手,但這些都是文化學者的研究任務,作為書法家,最關心的是形式問題:字體書風和幅式裝潢在非變不可的情況下,為什么不那樣變而偏要這樣變?從形式研究出發,我認為促使轉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交流方式的變化和展示空間的變化。
1.交流方式的變化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每個書法家都希望通過一定的交流方式,將自己的作品發表出去,傳播開來,贏得同道的關注與欣賞。這樣的交流方式因時而異,在20世紀之前,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書信往來,《顏氏家訓》引江南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全漢文》載班固《與弟超書》云:“得伯章書,稿勢殊工,知識讀之,莫不嘆息,實亦藝由人立,名自人成。”通過書信往來達到藝術上的相互交流。第二種是園林陳設,書法是園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景致,門有匾額,柱有楹聯,廳有中堂條屏等等,它們都會引起人們的駐足觀摩。第三種是文人雅集,如歷史上有名的蘭亭雅集、西園雅集等,三五同好,以文會友,帶幾件卷軸相互觀摩,或當場寫幾筆相互切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分析這三種交流方式,書信往來和園林陳設是一件作品的單獨展示,文人雅集雖有三五同好,但僅限于此,展示作品也極少。這三種交流方式的共同特征是沒有比較或缺少比較。比較的缺席,使作者在創作時不必用心考慮與他人作品的不同并超越他人,不必用心考慮與自己作品的不同而變化出新。
進入20世紀,書法的交流方式改變了,主要是展覽會,一個書法家要想得到社會承認,必須在展覽會上嶄露頭角。展覽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聯展,一百幾百甚至上千件作品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很容易埋沒了優秀作品。
可以設想,參觀一個500件作品的展覽,如果看1個小時,每件作品的關注時間平均為7秒,扣除觀看過程中步子的移挪和眼光的漂移,實際上不會超過5秒,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作品要想引人注目,脫穎而出,必須具有強烈的個性面貌和視覺效果。
展覽會的另一種類型是個展,百來件作品薈萃一堂,要留住觀者的腳步和視線,就得講究變化,對聯、中堂、斗方、條幅、手卷、扇面,幅式要變化;篆書、分書、楷書、行書、草書,字體要變化;就是同一種幅式和字體的作品,也要環肥燕瘦,有多種多樣的風格變化。《北夢瑣言》卷六云:“薛許州能,以詩道為己任,還劉得仁卷有詩云:‘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終’,譏劉不能變態。”“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終”的展覽肯定砸,個展必須盡量使每件作品不一樣。
與以往的交流方式相比,展覽會的最大特點是營造了一個規模宏大的比較場所,與他人作品比,與自己作品比,為了在眼花繚亂的比較中脫穎而出,作者必須要有強烈的創作意識,懂得變化,力求新穎別致;作品必須強調視覺效果,無論內涵多么深刻的作品,都要為自己找到一種引人注目的表現形式。
2.展示空間的變化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發展到晉代,甲骨文、金文、篆書和分書之后,楷書的出現標志著字體演變就此結束,接下去的發展著重于書體演變,即在已有的字體范圍內去開創各種各樣的風格形式。事實證明:風格形式與展示空間密切相關,風格形式的變化往往取決于展示空間的變化。
魏晉時代,書法以尺牘書疏為主,展示空間在幾案之上,近距離觀看,特別講究韻味。盛唐時期,書法家特別喜歡在墻上寫字,從案上到墻上,展示空間一下子變大了,風格形式也不得不隨之應變,特別強調氣勢,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云:“揮毫倏忽千萬字,有時一字二字長丈二”,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云:“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并且以勢造型,結體跌宕豪放,戴叔倫《懷素上人草書歌》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只有詭形怪狀的結體才符夭矯奔放的筆勢。更有甚者,為了節奏的暢達和造型的生動,隨意增添筆畫,以至于“屏風誤點惑孫郎”,讓人不可釋讀。這樣的書法被稱為狂草,它已不再是簡單地抄寫詩文書疏,開始拋棄文字的實用功能,強調運動節奏和空間造型,帶有純視覺藝術的傾向了。欣賞這樣的書法,人們自然會問文字內容與書法表現之間的關系問題,張懷因此寫了《文字論》,主張“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風格形式的變化又導致了審美觀念的發展,而這一切變化發展的根源在于展示空間的變化。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